每次车展,记者最想做的就是推掉所有专访和发布会,把几个场馆中的重点车型稍微仔细地看一遍,尤其是自主品牌,以后在厂家面前胡喷的时候也有一点靠谱的东东。但是在家门口的北京车展,记者的想法落空了。为啥?因为媒体日每个展台几乎都是人满为患,我根本挤不进去。在距离展台20米左右的距离遥望着那些明星车型,记者有些无奈,也有些怅然。
这种怅然在记者专访时尤为明显,在采访全球车界大佬——福特CEO艾伦·穆拉利、本田社长伊东孝绅等重要人物时,我的身边几乎都是“80后和90后”,那些和我同时代出道的资深记者一个也看不到了。这帮老家伙去哪里了?后来了解到,他们都在忙着和厂商喝茶吃饭谈广告,或者举办和参加论坛,或者干脆去近郊打高尔夫去了。至于展台上究竟有哪些重要车型,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英国作家萨克雷的 《名利场(Vanity Fair)》讲述了出身平穷之家的聪明漂亮的利蓓,凭着美貌和机智,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,通过投机和冒险,力图挤进上流社会。而眼下,北京车展似乎也是一个名利场,所有与汽车业有关无关的机构和个人,都把它当作了结交、展示自我的秀场与沙龙,而原本的主角——汽车,反而退居其次,成为了一个无关痛痒的模糊背景。
从2002年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车展,到今年的第十三届,记者已经七次光临北京车展。说实在的,虽然媒体的人数越来越多,但是车展的“车味”一年比一年淡,取而代之的,是“硅胶味”、“粉丝味”。可以说,北京车展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车展,而是展现中国当下市场大潮中浮动人心的一个研究标本。
在车展内外,大家讨论的都是金秀贤、贝克汉姆或者邓紫棋,车展的娱乐版大受欢迎。相互寒暄之际,大家的目的也是围绕着软文、广告和合作。至于新车和市场的话题,走出专访室之外,就很少有人谈及了。
有媒体说:“北京车展走到今天这一步,已彻底抛弃了责任、道义和商业诚信,沦为彻头彻尾的吸金机器。当车展不是以车为主角的时候,那叫车展吗?当没有服务的车展还会有好的展示吗?当公关都失灵时,车展的传播还有存在的价值吗?当媒体日成了老人和孩子的嘉年华时,这还叫车展吗?当一个国家车展不代表主体意识,成了别人的花园,你的车展意义在哪里呢? ”
我的回答是,车展还是有意义的,这是一个Vanity Fair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紧急闭馆通知
- 549
- 0
详细2025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4月10日开幕!
- 268
- 0
详细2025北京国际摩展提档至4月10-13日,行业销售季由此启动!
- 437
- 0
详细引擎与春风的交响曲 | 2025北京春季汽车生活节圆满收官
- 311
- 0
详细关于房车时代第36届北京房车露营博览会延期举办的相关说明
- 337
- 0
详细5月9-11日,AIC 2025房车展将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首登场
- 1668
- 0
详细首都优势:北京国际摩展引领政策与国际资源新高地
- 885
- 0
详细AIC 2025中国国际房车展展位火热预订中,整车展区解读!
- 1260
- 0
详细